徕卡已死 凶手就是徕卡自己?

发布时间:2014-03-27 08:14 来源:摄影札记 作者:编辑 浏览:

Rights reserved by s58y )                                                           

一篇刊登在Leicaphilia的文章指出Leica已死,凶手就是Leica自己。
Leica
作者先由传统Leica的定义开始说起。


Henri Cartier Bresson, 1932


Henri Cartier Bresson, 1948

Leica是一间相机厂商,然而Leica也代表一种美学的表现,强调以最轻巧的可换镜相机和简单直接的方法拍下转瞬即逝的画面,而没有提及解像度、光学表现、黑白表现、云云。当中最能代表这种摄影概念的,就是布列松(HCB)的“决定性的瞬间”与其作品。


Elevator Girl, Robert Frank, 1955

今天我们直觉地以为,Leica最强大之处,来自其光学质素的突出表现。讽刺的是,为人所共知的Leica摄影师如Robert Frank让我们醉心于Leica美学,但使用在他的Leica相机上的,郄是NikkorsCanon镜头。作者指当年的摄影师选用Leica相机是因为其细小、轻量的机身以及庞大的镜头群与配件支持,而从来都不是镜头的光学质素。
但对于那时代的Leica用户而言,光学质素不是Leica的重点,更不是摄影的重点。工作上,他们只需要足以刊登在刊物上的影像质素,然后把心思放在题材的发掘,所以他们需要Leica相机的轻巧、快速、直接。需要更高的画质要求的话,他们自然会用更大片幅的相机拍摄。而事实上,今天我们再看旧时代Leica摄影师的作品,亦不难在构图、相机质素和操作上作出种种批评,但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却是在于其带来的启发性或是所表达的摄影概念。
Leica杀死了自己
Leica90年代的公司转型中迎来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旁轴相机工业继续延续下去,然而公司却转而侧重于光学技术的发展。时至今天,Leica成为光学巨人,以出产精良、高价的光学器材为傲,旁轴相机不单被单反相机的浪潮所冲击,作者认为作为起始者的Leica本身亦没有为自家旁轴相机作出最多的保护,亦没有对这份Leica美学作出坚持,而是因应市场需求而开发、生产、出售。
Leica自身似乎亦在自相矛盾。早年前推出Leica MM (Monochrom),推崇最纯綷的黑白摄影艺术,然而你郄会在包装盒里找到附送的Silver Efex ProLightroom等修图软件,鼓励用家把摄影过程伸延到摄影后的种种工序,让纯綷的摄影变得不再纯綷。
作者以一段有点愤概的文字作文章的结束,意思如下:
“对那些Leica巨人,HCBRobert FrankJosef Koudelka而言,摄影是一种观察,而Leica相机恰巧是一部可以捕捉他们观察所得的影像的工具。再高阶的器材、再繁复的后制工序,只是反映摄影者观察力贫乏的证据。”


Josef Koudelka, 1968

Leica的昨日今天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作者对Leica的爱与恨,亦不难发现 Leica 这个品牌的魅力不只在器材上,而是在品牌的忠诚和对摄影文化的关联上。
今天我们每人都很容易买到相机,每个人可以是业余摄影师,所以相机的演化亦要不断改进,提升相机的技术含量以提升售价,减低用家所需要的技术含量而增加用家。所以旁轴被单反击倒了、胶片被数码击倒了、摄影也被后制击到了,而Leica所关联到的那一种“决定性瞬间”的摄影文化,也是作者所坚持的Leica美学,也是一种旧时代最纯綷的摄影美学,则在这摄影文化渐渐改变的洪流中被冲刷而褪色。
然而,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新的相机和镜头技术也是弥补相机的种种缺憾如低光拍摄和高速拍摄,云云,某程度上亦可以演译为对捕捉“决定性瞬间”的辅助。正如作者所言,Leica所代表的是文化、概念更多于技术,所以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这种Leica美学也有共存发展的空间。


Leica M monochrom

放眼摄影世界,今天的Leica,及至我们熟识的摄影文化或许没有真正死去,只是以另一个方式重生并继续上路。

分享至: